瑜珈不只是墊上的練習,也是一種生活方式。除了體位法與呼吸控制之外,「吃」的方式更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身心狀態。所謂的「瑜珈飲食」並不是節食或追求完美,而是透過覺知與平衡,讓食物成為身體與靈性之間的橋樑。
一、什麼是瑜珈飲食?
瑜珈飲食源自古印度的養生哲學,主張飲食應支持身心的清明與穩定。它強調「清淨(Sattva)」的能量——食物應新鮮、自然、不過度加工,讓人吃完後感到輕盈、平靜而非沉重。
與此相對,傳統瑜珈哲學也提到兩種相反的飲食傾向:
- 變動(Rajas):過辣、過鹹或刺激性食物,會讓人情緒起伏大、焦躁不安。
- 惰性(Tamas):過度油膩、久存或加工食物,讓人感到倦怠、遲鈍。
因此,練瑜珈的人追求的不是「吃少」,而是「吃對」——選擇能支持覺察力與穩定性的食物。
二、清淨飲食的實踐原則
想讓飲食成為瑜珈的一部分,可以從以下三個方向開始:
🥗 1. 新鮮自然的食物
選擇當季蔬菜、水果、全穀物與豆類,避免過度包裝與添加。新鮮的食物含有豐富生命能(Prana),能補充練習後消耗的能量。
🕊️ 2. 有覺知地進食
吃飯時放下手機與電視,專注感受味道與身體反應。慢慢咀嚼能幫助消化,同時讓大腦接收到「飽足」訊號,避免過量攝取。
💧 3. 保持簡單與節制
瑜珈講求「中庸」,不極端。你不需要完全素食,但可以減少重口味與精緻糖分。讓飲食回歸單純,反而更容易察覺身體真正的需求。
三、練瑜珈前後的飲食建議
瑜珈前後的飲食時機,也會影響練習的感受與效果。
練習前:
建議提前1.5~2小時進食,避免吃太飽。可以選擇香蕉、燕麥、優格或堅果等輕食,提供穩定能量但不造成負擔。
練習後:
此時身體吸收力最好,可補充植物蛋白(如豆腐、毛豆)、蔬菜與水分,幫助肌肉修復與代謝。
許多人練完瑜珈會感覺不太餓,那是因為身心平衡後,食慾自然不會被情緒牽動。此時若能以溫和的食物滋養身體,效果更好。
四、從飲食延伸的瑜珈心態
瑜珈飲食並不鼓勵禁忌或壓抑,而是學習尊重身體。當你願意觀察自己為什麼吃、吃什麼、吃多少,就能更清楚地看見情緒與慾望的模式。
例如:
- 當焦慮時是否會想吃甜食?
- 當疲倦時是否依賴咖啡?
- 當孤單時是否透過食物尋求安慰?
這些都是練習的契機。透過飲食的覺察,我們學會「看見」自己,而不再被慾望牽著走。
五、讓飲食成為每日的小修行
試著在每一餐前靜下心,感謝食物的來到;在進食時專注於味覺與呼吸;在吃飽後留意身體的輕重變化。
瑜珈飲食的重點不在於吃什麼,而是「如何吃」。當你吃得覺知、吃得平靜,整個人自然會變得更柔軟、更穩定。
練習瑜珈的目的,是與身體對話;而飲食的覺察,則是讓這段對話持續進行。
讓每一口食物都成為滋養身心的能量,讓每一餐都成為修行的一部分。





